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方大集团达州钢铁以一场贯穿全产业链的“绿色革命”,完成了从“工业锈带”到“生态绣带”的跨越式蜕变。这场以超低排放改造为突破口、以搬迁升级为契机、以能源自给率提升为支撑的转型实践,打破了传统钢铁企业发展模式。
搬迁升级破解“城钢”矛盾
达州钢铁老厂区始建于1958年,具有年产3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,是川东北、渝东北地区唯一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,这个占地2000余亩的老工厂逐渐被城市包围,与达州中心城区西外片区居民生活空间形成冲突,搬迁成为必然。
“搬迁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,而是创新突破的转型契机。”达州钢铁投资发展部部长何亚飞说。2020年5月,达州钢铁加入方大集团;2020年6月,达州市人民政府分别与方大集团和方大钢铁集团签署《战略合作协议》《达钢集团异地搬迁转型发展合作协议》,搬迁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。
2023年4月,达州钢铁搬迁升级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开工,企业大力实施“企业搬迁、老厂环保两手抓”战略,在全力建设新厂区的同时,同步推进老厂区超低排放改造,实施40余项环保工程,包括达兴能源顶装焦炉烟气治理、焦化厂有机挥发物治理、3号烧结烟气治理以及环境综合治理等。
“‘搬迁新厂+改造老厂’的双线作战时期,我们全力开展老厂区超低排放改造工作,坚持‘厂区生产一天,环保工作就一天不停’的发展思路。”达州钢铁安全环保部副部长赵景表示。
超低排放构筑生态屏障
走进位于达州东部经开区麻柳镇的达州钢铁新厂区,一排满载“巴山牌”钢材的货车正有序驶出,发往全国各地。
如今,达州钢铁新厂区20套环保在线监测设备实时向省、市有关平台传输数据。监测显示,颗粒物排放浓度小于10毫克/立方米,达到超低排放标准。
达州钢铁新厂区环保设备升级过程堪称一场“技术革命”。在焦化工序,企业采用“SDS钠基干法脱硫+覆膜袋式除尘+SCR脱硝”组合工艺,使焦炉烟气颗粒物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;炼钢环节引入静电除尘与湿电除尘技术,转炉一次除尘颗粒物排放浓度控制在10毫克/立方米以内,尾渣经过二次处理实现100%综合利用。
“我们规划打造工业旅游景区。”达州钢铁党委副书记谢华勇指着正在施工的工业景观项目介绍,新厂区绿化覆盖率达35%,配套建设湿地文化公园、党建文化园等,将环保设施与生态景观融合,一改公众对钢铁厂的固有印象。
数据印证着转型成效:新厂区的颗粒物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量较老厂区分别减少 75.86%、65.28%、67.79%,吨钢新水消耗(每生产一吨粗钢所需的新鲜水量)下降19.7%。
能源自给率提升催生发展动能
在电力、中水等能源管理领域,达州钢铁构建起“资源—产品—再生资源”的闭环体系。新厂区采用亚临界发电机组,总装机容量达200兆瓦,较老厂区提升130%,通过回收利用焦炉煤气、高炉煤气、转炉煤气及饱和蒸汽等发电,度电煤气消耗量从4.6立方米降至2.8立方米,发电效率提升40%。新厂区自发电率显著提升,稳定在95%以上。
“这套智能控制系统能精准匹配能源供需。”达州钢铁动力厂发电车间负责人向晓君演示着该系统操作界面,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煤气柜储量、优化锅炉燃烧参数,动态调整发电机组负荷。2025年4至9月,企业通过“迎峰发电、错峰用电”策略,较去年同期日均发电量提升140%,外购电下降90.97%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能源梯级利用创新:烧结环冷余热、高炉余压被转化为电能,炼钢工序产生的饱和蒸汽用于供暖,废水处理后的中水回收利用率达98%。
搬迁升级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效益,更激活了区域经济生态。新厂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,星空钠电、钒钛新材料等领域企业相继落地,逐步形成“钢—钒—钛—新能源”产业集群。
“我们正在开发钒钛多元复合新材料。”达州钢铁炼铁厂副厂长李延宏透露,依托攀西地区钒钛矿资源,企业研发出高强度抗震钢材,吨材利润位居全国前列。这种从“普通建材”向“高端材料”的跃迁,使产品附加值提升35%,销售市场辐射川、渝、鄂等地。
“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”达州钢铁相关负责人表示。从老厂区67年的历史积淀,到新厂建设及投运的“脱胎换骨”,这家川东北企业用实践证明:传统产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。
当夕阳为明月江畔镀上金边,当摆渡车穿梭在管廊成景的厂区,达州钢铁的绿色转型故事化为可触可及的生动场景。这场始于搬迁的“绿色革命”,将汇聚成推动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。(来源:四川日报)